古代玉器,古代首饰普及:翠翘金雀玉搔头

古代玉器,古代首饰普及:翠翘金雀玉搔头

古代玉器,古代首饰普及:翠翘金雀玉搔头

1、笄

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 、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 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弁”为古代 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 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 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从周代起,女子 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 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 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 ,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笄,簪也。――《说文》

2、錾花

錾花是使用一整套具有各种基本图形的錾子,通过锤击錾子,使金属表面呈现凹凸 花纹图案的一项工艺。錾花时一项古老的 工艺。

3、簪

古代汉族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 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 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 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 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 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 装饰工具。 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 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 、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 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 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 花等。

4、钗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钗与簪主要区别在于簪是作成一股,钗则 作成双股。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 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 ,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 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 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 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 六支,合为十二支。

5、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 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 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 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 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 ,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6、扁方

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 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 ,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 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 髻使其不散落下来。满族妇女梳“两把头” ,最初是把真头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来 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青缎制作, 安在头顶上,这时与“两把头”与真头发连 接梳成头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7、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 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 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 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 于婚礼时。 最多宝石:128块 最少宝石:95块 最多珍珠:5,449颗 最少珍珠:3,426颗。这玩意很沉。

8、梳篦

梳篦(shū bì) 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 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称“篦”,梳理 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 、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 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 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 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 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 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 业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耳环

顾名思义,盼望儿早日归还,俗话 讲:不上轿不扎耳朵眼,女儿出嫁的时候 ,佩戴的饰物!寓意:常回家看看!

史料记载说,当初,妇人大多不守妇道, 有时 竟趁着丈夫熟睡逃出去和情人幽会。做丈 夫的便在她的耳根穿凿一个洞,扣上两个 金属圆环。这样,女人稍微一动,耳环发 出声音,只得打消幽会的念头。

另一种说法是,起初,女子没有贞操观念 ,只要有陌生男人路过,女人便迎上前去 ,主动搭讪,请陌生男人留宿。次日清晨 ,男人离开时按惯例应送一只耳环给女子 ,作为留念和酬谢。女人耳朵上的耳环越 多,越是显出女人的魅力。

10、颈饰

中国古代妇女的颈饰主要有珠串、 项链、璎珞等。珠串,能制成颈饰穿珠的 材料很多,常见的有骨珠、金珠、银珠、 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琥珀珠、珊瑚珠 、绿松石珠等。项链,是在珠串的基础上 发展来的一种颈饰。组成链索的材料多用 金珠、银珠、珍珠、玛瑙、水晶等。

11、璎珞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 ,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 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 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 。

比如《红楼梦》里一开头写宝玉出场时, 就都戴着只“金螭璎珞圈”,璎珞上自然是 挂着他的寄名锁和“通灵宝玉”,宝钗也有 一个金璎珞圈,所缀金锁上是“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的吉谶,可有三生石前的旧因缘 恒于宝玉心间,金玉良缘到底还是成了“美 中不足”。

12、带钩

带钩[dài gōu] 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 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 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 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 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 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

13、玉带

玉带跨市从唐朝开始兴起的重要服饰玉, 镶于革带上,又称玉带。佩戴这种玉衣带 是官场礼服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统 治者系腰所用,并以带板的质地、纹饰、 块数不同表示品级的高低。并且形式多样 (方形、桃形、长方形、一端半圆等)

14、扳指

扳指的前身 叫做韘(音射) 《说文》曰“韘 ,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古代射箭 时戴在手上的扳指 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 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 指。 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 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 一种装饰品。

15、护甲套

“护指套”又称“护甲套”。大家熟识护指套大都处于清朝后宫电视剧里。其实护甲套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出现过。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只是到了清朝。后宫娘娘们用的就非常普遍了。样式也繁密了许多。满族女子喜欢留长指甲,女性手指的纤细柔长,除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外,还可以借助装饰的手段,那就是将指甲蓄长。蓄甲之风,源远流长。据《韩非子》一书记载:战国时韩国国君韩昭侯周围的侍臣,即全都蓄着长甲。

微信平台ID:dengyun521(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

邮箱号:286004023@qq.com(每天鉴定/评估/交易/拍卖古玩)

联系号:1500011448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