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ng w.jpg j.png c.png s.png x.png wz.jpg yy.png sdjsb.png U020160203609996595816.jpg xwyxz.png U020160203615056483362.jpg dxs.png
赏·阅
字号调整: A- A A+
十四本字书,领略中国文字之美
2018-01-05 15:20:42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8-01-05 15:20:42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林颐 网络编辑:赵悦
【导语】世界有多丰富,文字就有多丰富。生活在“汉字王国”,习惯成自然,我们可能忽略了中国文字的丰富以及这种丰富里包容的大美。

  

  世界有多丰富,文字就有多丰富。生活在“汉字王国”,习惯成自然,我们可能忽略了中国文字的丰富以及这种丰富里包容的大美。

  我第一次被唤起这种美感,是通过一双“外人”的眼睛。那就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1961年至1962年,林西莉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后来在音乐学院学习古琴,上世纪70年代初她开始从事汉语教学。长期浸淫中国文化而凝聚成《汉字王国》。林西莉精心挑选了大约200个基本汉字,把它们分成十二大类:人和人类、水与山、野生动物、家畜……这样的分类方便系统,可以由一个汉字延伸出其他的相关汉字。以“人和人类”为例。一个人侧立着,微微垂着头,手伸向下前方,仿佛正在劳作,就像农民在田野里插秧的姿态。从“人”字可以创造很多新文字:两个人,一个跟着一个,组成“从”字;两个人站成一排,是“比”字;“大”字里有个“人”,叉着腿,伸着双臂。“大”字加一横,成了“夫”字,那一横是不是成年人把头发别起来的簪子?还可以按这个方法变出“夹”、“立”、“天”等,还有跟人体相关的很多字:目、眉、面、耳、口、心、手…… “目”字就是眼眶里滚着一颗眼珠子,“目”字上面画上几笔短短的黑线条,“眉”字就出来了。每个字都让人产生自然联想。

  后来,我又读到中国台湾作家唐诺的《文字的故事》。《文字的故事》与《汉字王国》异曲同工,同样并非专业的汉字研究,而是凭借热爱和美的直觉,充满感情的人文作品。唐诺精选了甲骨文的若干文字,让我们回到源头。汉字的诞生,仿佛令人遐思不尽的艺术品的创造。看看这些字的甲骨文形状吧:“见”,一只大眼睛;“旦”,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莫”通“暮”,太阳下山落进了草丛中;“众”,烈日当空,很多人在弯腰劳动……一个字,就是一幅漂亮的简笔画。活泼水灵,曼妙新鲜。它沟通了我们和祖先的心灵对话,含蓄地揭示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风貌。这些三千年以前的字,“时隔那么久,我们居然还不难看懂它,这其实是有理由的,和中国文字黏着于具象的有趣本质有关”。

  不同于英语“human”的抽象性,中国的“人”更感性,更讲究意会和领悟。这也造就了中国思维和西方思维的根本区别。比较典型的就是书法。陈彬龢的《中国文字与书法》、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刘涛的《字里书外》等,都结合历代的书法名品和自己的经验,“体味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蒋勋)”。这也启发了艺术家的灵感。浦寅的《画说汉字》实质上是一种字体创意画。浦寅的文字释义算不上周密,但他的方法确实有魅力,杂糅了造字、书法、绘画、民俗和当代的视觉艺术,在自媒体时代的语境和氛围里,让古老的事物呈现出“潮”的气质。

  汉字的这种特性甚至还吸引了理工科人士的视线。近年来比较火的《汉字树》系列,由中国台湾的IT从业工作者廖文豪编撰,他引入计算机数据库强大的汇编整理能力,从汉字的人文特征入手,将意义上互有联系的汉字用树形结构进行了分组整理。每一个字,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故事,仿佛一束束盛开的汉字繁花。

  当然,汉字之美并不仅在于形象。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汉字。《细说汉字》的作者左民安长期从事高等学府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并致力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讲解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左民安以直观的图案,罗列了它们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详细过程。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同时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2014年曾经做过一次调研,后来结集成《我们的文字》。这部作品再次拓宽了我的视野。它的上半部分是我已经渐渐熟悉的汉字,下半部分则略述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字,包括很多已消失的少数民族古文字,如于阗文、突厥文、西夏文等的考察。正如编者所说:“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国文字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文字的诞生、发展与消亡,自有其规律,但在它存在的时刻,它始终担负着记录和传载的功能,也折射出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这些行将消亡的少数民族文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流行在湖南永州地区的“女书”。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撰写的《传奇女书》,较好地梳理了女书的前世今生。女书作品主要是自传,诉苦歌,每个人都写自己的磨难。她们通过这种方式自我倾诉,互相安慰。该书收录了很多原件扫描,这些呈长菱形、纤细均匀、似蚊似蚁的特殊文字,外人很难窥其大奥,这种文字是她们在教育被父权、夫权掌控的困境里,自我创造的一种隐秘的女性话语空间。

  文化交流推动文字的变革。东亚文化圈受中国文字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我们的东邻日本。苏静主编的“知日”系列的28期叫《和制汉语》。这些似熟悉又陌生的汉字,在东瀛美学的重新阐释里,得到了新的演绎。日本还有个“国宝级”的汉学家白川静,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热衷于将自己精深的专业研究成果以较为平易的语言介绍给社会大众,而且他的研究视角也很有特色。比如《汉字百话》一书,白川静将汉字的起源与祭祀、美术、礼仪等相联系,相较大多数人对汉字的形象的直观感受,白川静更注重汉字的象征表达和秩序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早就做过归纳,但中国文字之美无法用这六个名词来概括,也远远不止汉字这一种文字,更不止停留在文字的形式里。《汉字王国》和《我们的文字》这两本书里,还有相当多的篇幅,讲到剪纸、音乐、诗文、篆刻等内容。如果说中国文字是一株大树,那么,从这株大树上分岔的枝桠,通向更多的文化感受和美学体验,通向每个人的心灵,也通向世界。

微信图片_20171018092617.jpg

北京日报新闻热线:65591515 北京晚报新闻热线:85202188 广告刊登(声明公告类):85201100 北京日报网热线:85202099

京ICP备16035741号 京新网备201000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440037号 北京晚报读者俱乐部服务热线:52175777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